这一波中国的通胀,直接原因当然还是货币。
改革遇到了对发展与公平认识上的误区关于经济改革,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30年前,当邓小平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时,就是那一代领导人的强烈危机感,一种不改革就要被开除球籍的危机感,开启了中国的全面改革。
相反,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所有人的教育水平,这样既可以达到机会的公平,又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改善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我的理解是,中央在继续改革这个问题上决心极其明确,改革开放不能停步,不能倒退,而且要前进,因为不进则退。空前繁荣还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大。计划经济的历史,就决定了改革的大方向一定是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给个人自由,为企业松绑。部门利益也是造成推动改革困难重重的一个原因。
我们的后面有越南,特别是印度的追赶。毕竟,立法动机是为了提高劳动者收益,如果牺牲一点发展换来劳动者利益的提高,也许是值得的。比如尽管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中央银行把核心CPI作为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核心CPI可以根据价格指数的不同分为核心CPI、核心PPI、核心PCE(消费支出价格)等。
而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先是用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先是推高资产价格,然后推高基本生活品价格的飞涨,最后引起国内各种物品价格全面上涨。正是在这意义上来说,中国式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生活影响及对中低收入居民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在此基础上,央行加息还得加大居民存款利息幅度,缩小存贷款利差,同时,也是开始考虑改变现行的贷款利率管住下限、存款利率管住下限的政策了。还有,如果我们从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权重第一的居住价格来考虑,那么中国通货膨胀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其通货膨胀率之高更是无可复加了。
也就是说,对于核心CPI,各国央行界定是不一样,如果仅是套用一个核心CPI来解释中国通货膨胀问题,那肯定会教条化。也就是说,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食品对整体CPI的重点性一点都不可低估。
而且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依然较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约为1/3,从历史数据看,它导致CPI波动的主要力量。在利息税调整之后,居民一年期存款利息为负2.1035%。其实,这种说法是不了解国际上CPI指标体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CPI体系基本构成。中央政府对此决不可小觑。
比如,2007年以来不仅CPI快速上涨,而且GDP平减指数(即以现价计算的GDP与以不变价计算的GDP之比)也在快速上涨。总之,全面的中国式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中央政府对此决不侥幸地等闲视之,而是要采取有效货币政策,采取加息方式来化解其风险,否则,恶性通货膨胀将会摧毁中国的经济。而中国式通货膨胀出现,它推高了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使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远离房地产市场。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6%,基本上是在市场预测范围之内。
比如,在CPI为5.6%的情况下,在8月15日利息税没有调整之前,居民一年期存款利率为负2.9336%同时,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化、节能减排成本企业化、居民工资水平提升、利息水平提高等,这些都会影响整个经济价格水平提升。
中央政府对此决不可小觑。正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与他国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如果用选择性国际惯例来套中国房地产市场居民住房的购买行为,那么自然容易把中国的通货膨胀掩饰起来了(比如,如果中国有一个科学的二手房价格指数,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房价都在成倍的上涨)。
正如最近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普遍采取的核心CPI并非是同一标准的,而是差异很大。也就是说,对于核心CPI,各国央行界定是不一样,如果仅是套用一个核心CPI来解释中国通货膨胀问题,那肯定会教条化。因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当然,从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别看,7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还有,最近一些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央行已经纷纷把货币政策目标从核心CPI转向了整体CPI,即使美联储也是如此。它制造了广大居民基本生活消费的昂贵化,沉重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负担。
二是由于各国的房地产发展成熟程度不同,在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二手房市场交易达到80%以上,一手房市场不足20%,而对中国房地产来说,情况则相反,二手房市场交易不足15%,一手房市场则80%。2007年1-6月GDP平减指数同比上涨4.7%。
正是在这意义上来说,中国式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生活影响及对中低收入居民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中国的CPI踏上这个高度后,它也意味着中国全面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
因此加息是化解中国通货膨胀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以选择性的国际惯例把中国人的住房消费概念化形式化,而不从中国居民实际住房消费出发,那么,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没有解释力,也与居民实际消费模式不相符合的。
而房价的快速上涨表明中国式通货膨胀早开始了。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6%,基本上是在市场预测范围之内。比如,2007年以来不仅CPI快速上涨,而且GDP平减指数(即以现价计算的GDP与以不变价计算的GDP之比)也在快速上涨。而其他类别都在1-2%左右上下波动。
而且各国央行对核心CPI界定也是不一样,如美联储扣除食品与能源的PCE和CPI、日本央行扣除新鲜食品的CPI、欧央行扣除未加工食品和能源的CPI。更何况是,近年来随着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核心CPI和整体CPI出现不同的走势,主要国家央行对核心CPI的关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经济学家和央行官员提出仅关心CPI可能低估通胀风险。
因此,对食品价格变动央行会给予足够重视,而不是剔除出什么核心CPI。在利息税调整之后,居民一年期存款利息为负2.1035%。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加剧可能会摧毁国人的正常的经济生活、摧毁中低收收入者的财富和身体、摧毁整个社会伦理及核心价值。其实,这种说法是不了解国际上CPI指标体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CPI体系基本构成。
特别是,他们往往以什么国际上惯例来讨论中国的CPI问题,比如他们认为如何采用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即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以后的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今年1-6月的CPI指标仅为0.9%。而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先是用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先是推高资产价格,然后推高基本生活品价格的飞涨,最后引起国内各种物品价格全面上涨。最近,中国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就是中国式通货膨胀开始。也就是说,中国的价格上涨有涨有落。
而中国式通货膨胀出现,它推高了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使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远离房地产市场。也就是说,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食品对整体CPI的重点性一点都不可低估。
比如尽管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中央银行把核心CPI作为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核心CPI可以根据价格指数的不同分为核心CPI、核心PPI、核心PCE(消费支出价格)等。因此,目前市场上最为流动的观点是,目前中国价格水平上涨,是由于食品、蛋类肉类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压力所致,因此,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仍然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上。
进入专题: 通胀 。还有,如果我们从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权重第一的居住价格来考虑,那么中国通货膨胀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其通货膨胀率之高更是无可复加了。